便秘
便秘
便秘
排便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,食物從消化、吸收到殘渣排泄約需24至48小時。若排便時間超過48小時,或排便困難,即可稱為便秘。
便秘並非單純的疾病,而是多種疾病的症狀之一。若將便秘視為小問題,可能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應深入了解這被稱為「萬病之源」的便秘的成因。
醫學上,便秘可分為兩類:
習慣性便秘
大多數便秘屬於此類型,其成因通常與生活環境和個人行為有關,例如:
- 飲水不足:人體需從腸道吸收適量水分以供新陳代謝。若飲水量不足,腸道內殘留的水分減少,糞便變得乾燥堅硬。此外,喜食辛辣、重口味、嗜酒無度或感冒者,腸道內火旺、水分不足,易致大便乾結。
- 纖維攝取不足:飲食精緻化、食量少或牙齒功能差,導致纖維攝取不足,糞便量減少。
- 排便動力缺乏:如老年人、多次妊娠女性、過胖者,因腹肌衰弱而引起。
- 情緒因素:緊張、壓力或憂愁、思慮過度,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,並使胃腸功能低下。
- 疲勞:經常勞累者,腸蠕動機能不足,易引發便秘。
- 藥物作用:服用抗組織胺及去充血劑,易使大便乾燥;某些減緩腸蠕動的藥物,如鎮定劑、止痛劑、安非他命、減肥藥、抗憂鬱藥、含可待因的咳嗽藥、鈣劑、鐵劑,也易引發便秘。
- 運動不足:長期久坐、活動量小或長期臥病者,因腸蠕動不足,容易便秘。
- 不良習慣:無定時排便習慣,或經常拖延如廁,易導致排便反射失調。
器質性便秘
由以下疾病引起:
- 腸道疾病:如腸阻塞、直腸癌、腸粘連、大腸憩室炎、腸結核、巨結腸症、先天性肛門閉鎖等。
- 腸道外疾病:如子宮肌瘤、卵巢肌瘤、腹腔內腫瘤等壓迫腸道,造成便秘。
- 肛門疾病:如肛裂、炎症、脫肛、痔瘡等引起疼痛,或因肛門括約肌收縮失調而導致便秘。
危害
腸道內細菌會將未消化物質分解成毒素,這些毒素原本可隨大便排出體外。但若長期便秘,未能及時清除,反而使毒素再度被吸收,導致體內器官組織受到干擾,增加以下疾病風險:
- 大腸癌:糞便中存在各種有害物質,如食品添加物、農藥及亞硝基胺等致癌物質。便秘使這些致癌毒素長期滯留體內,刺激腸黏膜,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手術後的復發率。
- 肝病變:大便停滯過久,使大量毒素被大腸再度吸收,這些毒素隨血液直接進入肝臟,增加肝臟負擔。對於肝功能不健全或B型肝炎帶原者,可能加速病情惡化。
- 潰瘍: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被肝臟中和後,經由膽汁分泌至腸胃道排泄。當肝臟負荷過重,中和毒性物質的能力減退,原本應是鮮黃色鹼性的膽汁變成強酸性,呈綠色或黑色的有毒膽汁,可能腐蝕臨近組織,造成潰瘍。
- 痔瘡:便秘時,因水分被大腸再吸收,大便變硬。若用力排出,可能傷害肛門周圍黏膜,造成出血、肛裂、脫肛、肌炎等肛門周圍疾病。
- 青春痘及肌膚粗糙:排便是排除體內有害物質的主要途徑。便秘使有害物質囤積,導致自律神經混亂,造成肌膚粗糙。青春痘和便秘的合併症多見於年輕女性,便秘痊癒後,肌膚問題也可改善。
- 大腸憩室炎憩室是腸壁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,常見於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,若便秘易使食物殘渣更容易滲入憩室內,引起炎症。
- 乳癌長期便秘者的毒素與致癌物質相似,當這些致癌物質隨血液循環進入乳腺組織,會使乳癌的可能性增加。
- 老年痴呆症有毒素隨著血液循環進入大腦,將損害中樞神經,破壞智力,特別是長期便秘的中老年人風險更高。
- 心血管疾病血液中有毒素增加,會加速動脈硬化,中風、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大增。便秘改善,高血壓也易隨之下降。
- 職業移位過敏症和自律神經有關,而便秘產生的毒素容易影響自律神經的正常運作,引發職業移位、職業倦怠等腦功能障礙。
- 其他併發症狀便秘患者常會發生腹痛、頭痛、肩酸、食慾不振、口臭、頭昏眼花、失眠、急躁、口乾舌燥、疲勞等症狀。
一般便秘檢查項目一般便秘檢查項目有糞便、血液等一般性檢查和腸道X光與大腸鏡檢查。近日醫學科技發展,更可透過「直腸肛門生理學」的檢查,正確地診斷出便秘的病因。檢查項目包括:肛門直腸壓力檢查、直腸肛門抑制反射及直腸容積測定、動態排便造影、肛門括約肌肌電圖及會陰肌傳導測定、大腸排空時間測定和肛門超音波等。確定病因後,對症下藥,治癒率高達八成,且不必擔心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