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液檢查
尿液檢查
尿液檢查
尿液檢查注意事項:
為了使尿液檢查結果準確,尿液的正確收集非常重要。進行尿液收集時,請注意以下事項:
- 容器必須清潔: 不論是玻璃杯或塑膠杯,都必須確保乾淨,因為容器受污染會直接影響檢查結果。
- 採尿的時間: 一般常規檢查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,但進行驗孕、尿細菌培養、尿糖、尿蛋白或尿膽酸等檢查時,為了讓結果更準確,應選擇清晨第一次排尿的尿液。專家強調,最好的尿液檢體是受診時剛採集的鮮尿,因為時間一久,尿液中會增生細菌。
- 收集中段尿液: 為了排除檢驗時的干擾,應先排出1/3的尿液,再收集中段尿液。
- 避免異物進入檢體: 檢查前應徹底清潔陰部,以免陰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;若有陰毛掉入容器中,也不應使用手指或器具撈出。
此外,女性在生理期容易干擾檢查結果,最好避開生理期進行檢查;服用維他命C也可能影響檢查結果,應事先告知檢查單位。
從尿液顏色異常看病症:
正常情況下,尿液通常為透明或淺黃色,尿量多時呈淺黃色,尿量少時呈黃褐色,晨起後的第一次排尿顏色較深。當尿液顏色發生變化時,可能是因為喝水過少、服用藥物或罹患某些疾病所致。不同顏色的尿液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尿液顏色異常及可能的原因:
- 無色尿液: 喝水過多會使尿色變淡。如果無其他因素,可能是尿崩症、糖尿病或慢性腎炎的前兆。
- 乳白色尿液: 若伴隨排尿異常、發熱、腰痛,可能是泌尿道化膿性感染(如腎盂腎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或腎結核)。
- 白色黏液狀尿液: 成年男性偶爾會排出白色黏液狀尿液,這是正常現象。經常排出此類尿液則可能是前列腺炎、非淋菌性尿道炎或淋病等症狀。
- 深黃色尿液: 食用大量胡蘿蔔、木瓜等食物,或中藥大黃、維他命等藥物會使尿液變深黃。急性發燒或嘔吐腹瀉病人也會出現此情況。若肝或膽發生病變,膽汁排入尿液中,則可能使尿液呈深黃色或濃茶狀。
- 棕褐色尿液: 嚴重燒傷、溶血性貧血、輸錯血型或急性肝炎、腎受擠傷等病症,會使尿液呈棕褐色。食用蠶豆後,若伴隨頭暈、噁心或皮膚、眼睛發黃等症狀,則可能是蠶豆症。
- 紅色尿液: 血尿常見於泌尿系統疾病或全身性疾病,如腎結石、腎小球腎炎、尿道結石、膀胱癌等。女性經期中尿液可能被經血污染,產生尿潛血。
- 黑色尿液: 急性血管內溶血(如惡性瘧疾)、酚中毒或黑色素瘤等病症會使尿液呈黑色。
- 綠色尿液: 大量服用消炎藥或尿內有綠膿桿菌滋生,會使尿液呈綠色。
若發現尿液顏色異常,建議進行尿液篩檢,並向泌尿科專科醫師尋求診治。
一天該排多少尿?
每人每天排尿的次數和尿量會依年齡、季節、飲食等因素有所不同。若排尿過多或過少,可能是病態的表徵。
正常的尿量: 成人正常每天排尿量約為1000至2000毫升。冬天排尿量較多,夏天則較少。兒童的排尿量較少,3至4歲幼童約600~700毫升,10歲以上者約800~1400毫升。
正常的排尿次數: 成人每天排尿次數約4至5次,夜間約0至2次,每次尿量約200至500毫升。兒童約6至10次。
尿量過多(多尿): 若每天尿量超過2400毫升,則稱為多尿。常見於尿崩症、糖尿病等。尿崩症患者排尿量可達4000至6000毫升,甚至1萬毫升;糖尿病患者一天排尿量可高達3000至10000毫升。
尿量過少(少尿): 若每天尿量少於500毫升,則稱為少尿。急性腎炎、腎功能衰竭等可能引起少尿。
頻尿: 若一天排尿次數超過10次,且每次排尿間隔較短(如每30分鐘排尿一次),則為頻尿。這可能是膀胱炎、前列腺肥大、尿道結石等病症的徵兆。
夜尿多: 一般人夜尿次數為1至2次,若夜間排尿超過4至5次,可能是心功能不全、糖尿病、腎臟病變等問題的信號。